光影印跡 時代溫故
時間極快速極輕易地便淹沒了日常,
但是藝術創造卻因此被判識和辨認,
因此為時間的流逝劃出印痕。
記憶極易被時間剝蝕故往事難葆永恒,
但是電影卻可以成為記憶的倉儲,
從而將藝術化的日常永久留存 。
光影流動,情節展開,
電影成為了對抗記憶疲勞的良藥。
影視映像,連幀轉換,
我們從中看見歷史,發現人性。
一部好電影,在導演的水平,
在演員的演技,在創作背景的宏闊;
一部好電影,亦在它可以用畫面塑造人物,
讓觀眾超越純粹的、感性的視聽,
不但“親眼看見”,
而且觸動心靈、引發思考。
1949年,是如此清晰的歷史節點,
其意義不言而喻。
雖然時間一樣從每個人的生活里流過,
從字里行間展開,
但是畫面布滿希望,
人們滿懷期待。
1949年,多少人的奮斗與犧牲,
讓時代浴火重生。
就像屈原在《國殤》里說的:“身既死兮神以靈,魂魄毅兮為鬼雄。”
人與時代共進退,藝術以此為底色。
歷經73年的奮斗歷程,歷史與影視彼此記錄和佐證。
從1958年《永不消逝的電波》到1963年《冰山上的來客》,
從1980年《戴手銬的旅客》到1996年《英雄無悔》,
從2004年《無愧蒼生》到2014年《湄公河大案》,
從 2018年《歸去來》到 2022年《人世間》,
那些跨越了歲月的光影記憶,
成為了最好的時代溫故。
我們每天奔波,
路過熟悉的山水城鎮,
路過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。
我們在奔流的日常里過著平靜的和平的生活。
73年,從滿目瘡痍的蒼涼到萬家燈火的繁華,
從曾經的農村包圍城市到今天的全面小康、鄉村振興,
藝術的刻畫就是為了這樣的時刻——
展現歷史,喚醒憧憬,
讓路過平凡生活的我們感受到澎湃的潮涌。
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3周年之際,本報本期推出特別策劃《光影見證——73部影視劇見證73年奮斗歷程 》,意在通過73年影視藝術作品的回溯,展現我們偉大祖國73年發展歷程的不屈不撓,尋跡73年矢志不渝的奮進腳步。
仰望長空,歷史的星辰刻畫光影印跡。
風月相倚,激越的畫面恰如時代笙歌。
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